吃掉幸福感的兩隻怪獸

--------------------------------------------

錢多了,為何幸福沒有更多?因為有兩隻「住在人心裡面的怪獸」把幸福感吃掉了。該如何對付它們?

人人都想得到幸福,但是你有沒有過一種感覺,就是: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當時很想得到的事物。

進入了下個階段,這些事物到手了,但是自己卻沒有因此而感到格外幸福。

這種感覺就像是逆水行舟一般——不斷努力,幸福卻停在原地。

如果你曾有過這種感覺,那你所體驗到的正是幸福經濟學裡面有名的「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

這個悖論說,雖然在一個國家的某個時期,有錢人一般來說會比窮人快樂,但是隨著經濟成長,大家都變得更有錢了,社會的平均快樂程度卻不會因此而有所提升!

對於「伊斯特林悖論」的解釋是:有兩隻「住在人心裡面的怪獸」把幸福感吃掉了。

第一隻怪獸叫做「適應」。

我們會很快適應自己新增加的所得或生活水準,並視其為理所當然,然後又將期望進一步墊高。

 

第二隻怪獸叫做「比較」。

根據東吳大學經濟所陶宏麟教授與邱詩詠同學發表在《發展經濟學評論》中的研究,比較心又可分為「向上比」、「跟同儕比」、與「向下比」。

向上比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不足;跟同儕比的時候,我們容易覺得不如理想;向下比的時候,我們又擔心別人不斷追趕上來。

結果是,即使客觀的生活水準提高了,「理所當然」、「不如理想」、與「患得患失」,卻讓主觀感受到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要個人放下心中執著,說來簡單,談何容易?

不過倒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對付心裡面的這兩隻怪獸。

《華爾街日報》前一陣子有一則標題為「會花錢也能買快樂」的報導,就根據心理學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議。

舉例而言,我們經由回憶無形經驗而產生的快樂,不會像消費有形產品所帶來的快樂一樣那麼快就被適應。

所以如果要花同樣的錢,與其買個高規格的最新相機去跟別人比硬體(然後又把比較心召喚出來),還不如帶著舊相機,去國外好好玩一趟。

另一個方法是,與其一次買一件昂貴物品,然後迅速適應,還不如多分幾次買些有趣的小東西,以減輕適應的影響(經常推出集點換小玩具的7-Eleven顯然諳於此道)。

如果父母想要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有能力享受幸福,「伊斯特林悖論」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啟發。

舉例而言,假如從小就讓孩子有求必應,那適應效果將會讓他們長大後能感到幸福的門檻被墊高到離譜的地步;而如果讓孩子適性發展,或走上非主流的道路,反而可以讓他們的幸福不被無窮無盡的相互比較所侵蝕。

當然,讓孩子習慣於透過有意義的經驗——不管是遊玩、旅行、助人、閱讀——來取得可長期持續的幸福感,而不是只依靠物質與地位所帶來的短暫滿足感,也顯然是個值得送給孩子的終身禮物。


---------------------------------

(天下雜誌  476期    文/劉孟奇 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

Share on Myspace

額外資訊